查看原文
其他

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《历史学》2023第3期

人文学术社 世界史动态
2024-09-13




历史学


2023年|第3期




目 录



史学理论3 边疆观的历史书写与建构——以云南为中心的讨论 罗 群史学史研究18 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 冯天瑜29 革命理想的远古投射——唯物史观派中国原始社会研究旨趣探析 朱茉丽39 清华简所见先秦《诗》文本的史学特质 李秀强史学家研究48 史念海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特点与变化张博59 历史何以彰显道德?——柳诒徵的学术理念与史学实践再认识 王 锐中国学研究70 欧洲第一部中国通史:冯秉正法文版《中国通史》的出版历程与反响 李 婷


摘 要




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

冯天瑜


【摘要】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,是在物质生产、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、法规、戒律的集合,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。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,以《尚书》、《史记》“八书”、《汉书》“十志”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;以“通”、“典”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“典志体”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。中国史家热衷对作为文化现象的国家制度进行考释,累世积淀,成为史学的一种厚重传统。“三礼”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“三通”为其杰构,近代史家更有拓展。中国古代的制度考释注重于“周制”和“秦制”。“礼”为制度之祖源,“三礼”是周制载述及其理论形态,对礼法、礼义作系统记录和创造性诠释,实为周制与后周制的混成。《春秋繁露》“复古更化”,《石渠议奏》、《白虎通义》帝王“称制临决”,成为周秦转折中阐述、改造周制论著的代表。

【关键词】史学;制度;制度文化;考释;结构性功能

【作者简介】冯天瑜(1942- ),男,湖北红安人,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资深教授、博士生导师(湖北武汉430072)。

【原文出处】《湖北大学学报》:哲学社会科学版(武汉),2022.6.65~74





史念海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特点与变化

张 博


【摘要】史念海自20世纪30年代起,在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关注历史民族地理问题。相较于政治史、民族史等领域的研究,史念海突破传统片面强调血缘、族别的观念,立足于各民族所居多元地理环境,从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的人地互动和族际互动入手,基于动态分析的视角,从疆域沿革、农牧分界线变迁、农牧区域盈缩、生态环境变化等过程,对民族空间分布变迁、民族交流融合、民族区域开发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,并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与需求,这些理念与方法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研究特点并非在短期内形成,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变化,并与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紧密联系,学术性与致用性形成共振。

【关键词】史念海;历史民族地理;史学理论;民族研究

【作者简介】张博,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(陕西西安710127)。

【原文出处】《史学理论研究》(京),2022.6.146~156

【基金项目】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“西北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”(项目编号:17JJD770012)的阶段性成果。





欧洲第一部中国通史:冯秉正法文版

《中国通史》的出版历程与反响

李 婷


【摘要】本文梳理了冯秉正法文版《中国通史》出版所遇到的长达四十年的阻滞和一波三折的历程,并对造成此种情况的政治和学术原因进行了分析——无论是18世纪复杂的政治气候,还是因上古史纪年立场引发的与《圣经》拉丁语译本的冲突,都是理解这一历史现象的关键。除此之外,本文也描述了《中国通史》出版时法国和欧洲各方面的初步反响情况,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探索。弗雷莱和格鲁贤等学者为这部作品的出版不遗余力地奔走和努力,充满了文明背后的深邃含义。对出版各方面的分析像一个宏大事件的解构和重组,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史细节。

【关键词】冯秉正;《中国通史》出版;上古史;弗雷莱;格鲁贤

【作者简介】李婷,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

【原文出处】《国际汉学》(京),2022.4.109~118

【基金项目】此文为教育部青年项目“十八世纪法文版〈中国通史〉中上古史的书写问题研究”(项目号:18YJCZH082)的阶段性成果。



本文来源:人大复印报刊资料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世界史动态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